摄影供电
摄影供电
日前,北京、上海、山东等地陆续启动更换交通监控智能卡口设备的行动,通过安装高品质的低照度摄像机,实现微弱光线下的拍摄效果,保障司机夜间行车安全。此前,交通监控补光灯刺眼问题持续引发关注,不少专家及委员曾有过相关提案。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随着国内视频安防产业需求慢慢地加强,已有不少专业厂商开始着手布局相关业务,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年底达到1683亿元。
随着交通建设的日益完善,国内很多路口及高速公路都安装了电子眼监控系统,为交通部门记录违章等提供证据。在夜间,由于光线条件所限会增设监控补光灯作为辅助光源。
不过,有不少司机反映:“监控补光灯太刺眼了,过路口时都必须提前减速。尤其是在夜间,补光灯强光过于刺眼,爆闪之后会导致驾驶员眼睛的暂时性失明。等恢复时,车子已经开出几十米远了,期间根本看不清路况,十分影响驾驶安全”。
这一问题得到了大量网友的认同。此前人民日报官微曾做过小调查,发起“监控补光灯影响安全驾驶吗?”的投票问卷,结果有8.3万人认为严重影响行车,尤其是在夜间行车的时候。
而江西、海南、上海等地的政协委员也都曾有过相关提案,希望交通部门采取相关改进措施。比如,海南省政协委员莫垂道曾提交相关提案,他认为,高强度补光灯对道路使用者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尤其是一直亮的长明灯;解决补光灯频闪带来的安全风险隐患最佳的方式便是选择正真适合的补光灯,选择具有更低照度的摄像机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应用于卡口设备的补光设备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频闪式补光灯和爆闪式补光灯。频闪式补光灯肉眼看来是常亮的,基本功能对环境亮度进行补光,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出夜间出行车辆的号牌号码、号牌种类、车辆类型、车身颜色等更多详细的信息,侧重于记录通行车辆信息。而爆闪式补光灯只有在车辆经过时才会闪烁,单次闪烁周期在67ms以内。这种设备基本功能是使光线能穿透前挡风玻璃,从而看清车内的信息,能够清晰分辨驾驶人及前排乘车人面部特征,侧重于重点人员的自动比对、预警。
实际上,驾驶员感到刺眼的补光灯,在相关规范中是合乎条件的。根据《交通技术监控成像补光装置通用技术规范》规定:在频闪补光方式下,在距离补光装置20m处,基准轴上的峰值光照度应小于等于300lx,平均光照度应小于等于50lx。在脉冲补光方式下,在距离补光装置20m处,基准轴上的有效光照度应小于等于4000lx,点亮时间应小于等于2ms。通常来说,一般办公室桌面的照度在300lx左右,而4000lx的照度则大致相当于20个40瓦的灯同时照明。
为此有专业的人建议:“一方面,需要对现存的技术设备做调整改造;另一方面,对未来的技术设备标准作规范。”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柯丁此前就建议,严格遵守《交通技术监控成像补光装置通用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对监控补光灯的最大可视亮度进行规范,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设备应及时作出调整更换。
在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将全方面推进“微光电子警察”,在不额外使用LED补光灯的情况下,仅依靠摄像机内嵌光源,运用图像还原并叠加集成多功能电子警察违法抓拍算法,研发出了夜间同样具备执法威慑力的“微光电子警察”。目前已完成360余套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
在北京,目前在二环路236个点位,已安装无光污染的环保卡口,采用LED智能补光灯,有效截止杂散光束,亮度降低,同时做到清晰抓拍。
在济南,公安部门采取了降低补光灯亮度、调整补光灯角度、增加环境补光等方法,最大限度降低补光设备对驾驶人和周边居民的影响。去年起还采取更换低照度环保卡口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补光灯过亮问题。
专家建议,应当在满足交通管理需求的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有效杜绝光污染、降低安全风险隐患,保障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
随着全球安防监控市场的不停地改进革新,让视频监控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图像处理、传输技术快速的提升的时代,各大头部厂商依托自身优势,全面布局安防监控产业,不断为产业输送新技术、新装备,助力安防监控产业以多元化态势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也积极引入国内智能交通行业先进设备,全面建设环保卡口抓拍系统。
当下,通过AI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调光技术已实现对图象进行时空降噪,并有效提升图象亮度和色彩饱和度,极大降低监控补光灯对于亮度的依赖,有很大成效避免“爆闪灯”炫目引发的行车安全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