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电竞网址大全MT1魅光管安卓APP上线,下载详情地址

取景器里的探索

来源:用户案例    发布时间:2024-09-08 14:29:29

  10月15日,河北传媒学院摄制的电影《傍晚向日葵》,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摄影两项提名。该校三十多名师生参与了拍摄,导演李旭也是这所学校的外聘教师。

  此前,豆瓣国产剧评分高达9.7的《毛骗·终结篇》的导演李洪绸和团队的大部分主创,也毕业于河北传媒学院。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跟传媒打交道的高校师生,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他们在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眼里的文化,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10月26日,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一楼教室,数字控制台前围着十多名学生,两名女生旋转着操作台上的按钮,感受上方的音箱里传出的不同声音。这节课名为《音频调控技术》,用于培育学生通过设备对多声源来控制,达到最佳输出效果。

  “学生们操作的数字控制台价值300多万元。”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徐宁介绍,这只是他们购置的专业设备之一。2019年至今,学院先后建设了LED虚拟摄影棚、古典暗房、达芬奇调色实训室等实验室,也购置了阿莱摄像机、大画幅和全画幅相机、手提式摄像机等专业器材。电影《傍晚向日葵》拍摄所用设备绝大部分由河北传媒学院提供。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李兴国曾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他在谈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史时非常感慨,“现在许多民办艺术类高校在硬件设备方面不亚于许多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因为民办高校的设备采购流程相对简单,没有较长的等待周期,具有短平快的优势。

  “我们专业对器材要求比较高,没有好的设备就拍不出想要的效果,但专业器材的租赁费非常高。”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3级研究生周澈掰着指头算,“就拿租用阿莱摄像机来说,一天的费用在1000到2000元之间,手提式摄像机也得三四百元。”对学生而言,这节约了很大一笔开销。

  为了保持装备的先进性,有很多工作要提前进行。“我们会到各大影视制作公司调研,明白他们的用人需求和装备使用情况。”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梁锐介绍,新技术推出很快,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过于落后,学生就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至少学生们得见识过、能使用最新的专业器材,比如今年建设的虚拟摄影棚和动捕实验室,就是影视公司当下的实际应用。

  周澈也经常借用学校的设备拍剧。她介绍,申请过程很简单,只需拿着学生证,经拍摄指导老师、任课老师签字就可以到设备库申领。此外,学院内各实验室开放到晚9时,包括周六日。也因此,校园里有几拨专注拍摄的团队,有的阵仗挺大,学生们却都见怪不怪。

  10月15日,“2023抖音美好奇妙夜”直播即将结束,字幕上打出了工作人员名单。在音响工程技术一栏,录音教研室主任张晓亚看到了自己学生许京鹏、刘艺璇的名字。他长出一口气,“在扩声领域,我们专业打开了新天地。”

  此前,张晓亚和同事们在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反映他们的毕业生对好声音的鉴别能力不如国内一流高校同专业毕业生,对音质的主观评价还得提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听到好声音的机会还是少。”张晓亚马上向学校申请了真力、丹拿等高标准监听音箱。

  摄影专业大三学生陈美姗,家是青岛的,一到寒暑假比上学时还忙。她在小红书上开了一个约拍账号,每到假期就被游客约得满满的。“学校大量实践课让我们练手,几十万的拍摄器材都可以借用,所以摄影技术提高很快,找我拍照的游客很满意。”

  10月25日19时,天黑透了。河北传媒学院操场一侧,几名学生打灯的、掌机的,忙忙活活在赶拍夜戏。学生们透露正拍摄一个小短剧,具体剧情,他们推笑着说保密。

  “这次学院派出了博硕导师8人,博士生、硕士生20多人,参与了《傍晚向日葵》的拍摄。”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李兴国介绍,师生们在剧组的表现,得到了导演李旭的认可。

  拍摄电影是一项庞杂的过程,涉及很多环节的分工和密切的团队合作。但学生们报考的专业单一,合作部分的训练怎么弥补呢?

  “通过实战。学生们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通过联合实践、跨专业实践,让学生们哪个环节哪个工种都体验到,打通整个影视制作链条。”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峰介绍。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四学生常锡鹏体会深刻,“就拿剧本创作来说,写好的本子不能落地,意义就不大。我选修了表演、摄影多门课,就是要感受编剧和其他专业怎么配合。”

  更具体的训练从大二就开始了。学生们自由组团,寻找导演、摄影、录音、剪辑不同专业的同学结成10—12人的团队,天马行空地去打造他们的作品。

  “有同学在后期合作中产生理念上的差异,中途撤出会涉及重新组队,以及前期投资的损失等很多问题,是妥协让步还是另找他人,都得统筹考虑。这相当于毕业前,给了我们一次试错机会。”周澈说,一进入大三,学生们要按照6—8人组队规模筹划他们的毕业设计。

  学生们走出学院,和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音乐学院、表演艺术学院等专业的同学们去合作。

  常锡鹏在毕业设计中创作的剧本,最终以他妥协修改告终,“这也提醒我,剧本落地和创作有距离。这些宝贵的经验,会让我们今后少走弯路。”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生邱琬婷,回忆起她的毕业设计《北风之念》,不仅得到了学院毕业设计扶持计划3万元的扶持基金,她的灯光课老师看好这一剧本,还慷慨把自己公司的器材和团队拉过来无偿协助。

  这让学生团队逐渐变强。《北风之念》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影视作品征集中获二等奖,《何处桑梓》在第二十一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获最佳摄影奖。

  邱琬婷参加《傍晚向日葵》摄制期间,担任了剧组的DIT,DIT也叫数字成像技术人员或数字图像技术员,主要负责对剧组拍摄素材的管理、拷贝和备份。“听起来很简单,事实上,整个剧组每天拍摄的成果都在我这里,一旦我这里出错,这一天大家就白干了。”结束这次拍摄后,她的学妹到《守护者》剧组跟班实习,也担任了DIT,“我们俩专门打了一次视频电话传授经验,这项工作很琐碎,具体到和谁要硬盘、交给谁、如何备份、保存在哪儿等很多细节。”邱婉婷很感谢这次跟组经历,她又掌握了一个电影制作的技能。

  周澈向郑州一家整形医院毛遂自荐,独立制作了医院整形短视频广告,发布在小红书等社交网站上,为医院引来不少客户。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面向社会、服务甲方,“毕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去戛纳拿奖,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很有意义。”李兴国认为。

  10月21日,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张以庆到河北传媒学院作讲座。“过道上都是人,大家都是奔着大咖来的。”2019年,张以庆第一次来作讲座时,周澈还在念大一,“那时懵懵懂懂的,就知道是位名导,想去见见世面。”

  这次,张以庆带着《纪录片的价值观传播和文化思考》的内容来和学生们分享。“本科期间就一学期的纪录片课,学了点皮毛。这次讲座,猛地发现纪录片也可以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张导拍摄的《君紫檀》,音乐都可以推动剧情发展。”张以庆并不知道,这次讲座悄然打动了周澈,她已经决定将研究生的学习方向,从剧情片转向纪录片。

  “在师资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相比还存有劣势,我们正视这样的一个问题,干脆把视线投出去。”李兴国说,他们请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特别奖的著名导演谢飞来作讲座,请拍摄《围城》《天龙八部》的著名导演、摄影师沈星浩做专职教师,同时,也请来了全国的优秀作品。

  11月,河北传媒学院主办的第十届朝霞奖就要公布入围作品了。这一奖项征集剧情片、纪录片、综合创作、音频创作、图片创作以及命题创作等6个单元的作品,2022年收到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等院校学生的参赛作品400多件。

  “举办这个活动,一方面给学生们的作品一个展示出口,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主办方,可以将所有参赛的优秀作品在校内展映,这能极大提升学生们的欣赏水平,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同龄人、同行们的关注点。”李兴国介绍。

  今年6月,张晓亚在本校读完了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鼓励教师深造,不但保留岗位,还报销部分学费。“教学是门艺术,课程是老师的作品。像我这样得到学校资助的老师很多,有的在读博,有的在读研,学成归来再回到教学岗位,能更好辅助教学,受益的最终是学生。”

  梁锐参加过全国戏剧与警示学类骨干教师培训,她的同事参加过“纪录片如何讲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创作分享”培训,“老师们有培训信息可以向学校申请,学校收到邀请也会派骨干教师去,不管哪种渠道,只要能提升能力水平,学校包吃住、管路费。”梁锐说,校方的“私心”就是请参训老师回来后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其他老师。她就从同事带回的信息中,了解了纪录片的选题思路以及如何增强故事感、写好解说词,“感觉视野又不一样了。”

  《傍晚向日葵》的导演李旭,也是河北传媒学院的外聘教师之一,“艺术没有界限。我能看到学生们的眼睛里有光,他们非常渴望参与。我通过摄像机取景器打开了新世界,想让他们也是。”

  2022年,河北导演刘江江自编自导的电影《人生大事》拿下了17亿元的票房,以及一系列重头奖项。

  这一年,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毕业生李家和带着他的低成本短片《地儿》,走到了戛纳,把第75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的二等奖揣进了口袋。

  往前,活跃在石家庄的李洪绸团队,也用小成本制作的《毛骗·终结篇》,挤到了豆瓣国产剧评价排行榜第三,要知道,第一和第二名分别是1987年版《红楼梦》《大明王朝1566》。

  石家庄在3个月的时间里,邀请了全国130多支知名摇滚乐队,打造摇滚音乐演出季。人们从中了解到,摇滚之于石家庄,绝不仅是当年那两本著名的摇滚杂志,还有不俗的本土乐队。

  他们所唱即是他们所感,也是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的歌词碎片里,很多人把曾经面目模糊的石家庄,逐渐听清楚。不同人也找到了不同的东西。有人重拾了兴趣,有人想起了青春,还有人说找回了自我。石家庄有了一个新标签。

  这些活跃在文化一线的个人和团队,或者在成长中自带三分燕赵品格,或者和地域文化深情碰撞。他们踏着日子的节拍一路走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对河北文化的新表达。

  最近,李洪绸团队拍摄的《下游特工》已上线;李家和刚拿了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麒麟最佳影片奖,正筹备长片处女作;刘江江正在拍摄电影《出入平安》。

  所有的创作表达,都是他们丰富的生活储备,表现着河北文化熏陶下的个体特质。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1月4日,中国电影金鸡奖将揭幕,河北传媒学院在石家庄市井陉县石头村取景摄制的《傍晚向日葵》能走多远,我们还不知道。不过能确定的是,慢慢的变多的人通过这一些视听作品,看到了河北的景、听到了河北的声、知晓了河北的故事,感受了河北的魂。